第(2/3)页 具体的用意和细节,李烨不可能对所有人的都解释。 今日朝会,他只需要促成此事。 至于此事的目的为何,寻常人等,不需要知悉。 寻常大臣的议论,已经到了一定阶段。 此刻三公九卿这一档的大臣,该登场了。 刘伯温第一个表明态度,支持此事。 “我大夏沃野千里,自然不需要大元那些个荒芜之地的东西,但我大夏国威,却有必要让他们知晓。 通商之后,也好让他们知道我大夏的物资之丰,力量之强。 如此若是操作得当,不费一兵一族,便能让大元对我大夏称臣。” 刘伯温开口了,还是这样的态度。 很多懂行的人也就明白了。 于是之前没有发言的那些人,纷纷附议。 此事最终便如此定了下来。 退朝之后,李烨一人留在大殿之上。 此事虽说已经敲定,但和大元讨论通商之事,也需要一个合适的人选。 和珅那日前来询问,说明通商之事,他会全力以赴,可这政治上的谈判。 他就不行了。 李烨思索片刻,确定了人选。 最适合做此事的人,毫无疑问,便是诸葛亮了。 “来人。” …… 与此同时,和珅笑呵呵回到了家中。 今日过后,此事就算真的敲定了。 他这几日的那些准备,没有白费。 机智如和珅,自然也顺势能想到。 要和一个从没有交集的国家通商,最先的使团谈判,一定是少不了的。 而大夏和大元,都不是弱旅。 能代表大夏去大元谈判此事的人,整个朝堂之上,一巴掌能数过来。 最有可能的,是诸葛亮。 这是和珅的直觉,他甚至能确定,最后一定会试诸葛亮出使大元。 至于让他说为何,他可能也说不出来。 但一直以来,就是这直觉,让和珅在很多时候都化险为夷。 包括最开始李烨要抄家的时候,和珅当时就知道,只要花钱,一定能活下来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