燃文小说 - 历史军事 - 大明地师在线阅读 - 212 工业园区

212 工业园区

        杨来祯说的那个庄子,位于京师西南的良乡县境内。整个庄子的面积很大,粗粗估计下来,足有两三千亩。但正如杨来祯自己所说,这个庄子根本值不了多少钱,因为其中耕地的面积只有百十亩,而且极其贫瘠,其余的部分都是山坡地和河滩上的砂砾地,根本不能耕作,连开荒的价值都没有。

        杨来祯当初圈起这个庄子,主要就是用来养些野兔、梅花鹿等,供闲时打猎所用。但作为一个商人,他能够用来打猎游玩的时间是很少的,所以这个庄子一直就荒废着,连保管的人都没有。听说苏昊想要一处场地建工厂,杨来祯索性就把它白送给苏昊了,对于他来说,未必就没有甩一个包袱的想法。

        苏昊拿了杨来祯差人送来的地契,带着郝青、马玉等人按图索骥来到杨家庄子,当然,现在应当改名叫苏家庄子了。众人站在高处极目望去,只见茫茫一片都是枯黄的野草,风吹草低,还能够看到几只野兽站在远处警惕地看着他们这群不速之客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好荒啊,四周走出去十几里都碰不上几个人。”马玉感叹道。

        “用来建工厂倒挺合适的。”苏昊说道。后世那些工业园区在刚刚开始圈地的时候,就是这个样子的,不出几年时间,就会变得厂房林立、人流如织。苏昊完全有理由相信,这一块荒地在未来也会成为一片繁忙的工业园的。

        郝青不解地问道:“苏师爷,咱们就是炼钢和炼玻璃,用得着这么大的场地吗?这么荒的地方,若是要盖房子,花费只怕也不少。有这些钱,若是在城边上租一个小庄子,也足够建几个作坊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苏昊摆摆手道:“郝大哥,从现在开始,你要把观念变一变了。咱们要建的,是工厂,不是作坊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何谓工厂啊?”郝青问道,这个词他已经听苏昊说过很多遍了,他实在想不出工厂和作坊之间的区别在哪里。

        苏昊想了想,说道:“简单说吧,作坊是生产单件产品的,而工厂是批量生产的地方。在工厂里,数以千计的工人,按着工艺流程进行分工,每个人只完成一个步骤的工作,通过分工协作,最后完成一个产品的生产。因为有分工,每个人的工作都变得很简单,效率也能够大幅度提高,最终整个工厂的生产效率也就提高了。

        比如说,一家作坊一个月能够生产出10把刀,而一家工厂一个月能够生产出1000把,这就是它们二者的区别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分工协作……”郝青在嘴里念叨着苏昊说的概念,想象着一群人分工做事的场景。其实分工协作这种方法,在明朝的很多作坊里已经存在了,只是规模还达不到苏昊所说的程度而已。想到上千人一起做事的壮观场面,郝青心里也忍不住有些激动起来了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在这片地方,我们要建一批工厂。”苏昊蹲下身子,拿着一块石头在地上划起来:

        “首先,要有一家炼钢厂,专门冶炼特种钢材,当前主要是高锰钢。一家玻璃厂,负责提供透明玻璃。与这两家工厂配套的,需要有一家金属制品厂,一家玻璃器皿厂,分别制作高锰钢产品和玻璃产品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这几家厂子,小人都能够包下来。不过,炼钢和炼玻璃,都需要用到坩锅,若是要上规模,坩锅也要很大,所费不菲啊。”郝青说道。

        苏昊道:“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,董、杨二位已经说了,咱们能够生产出多少腰刀和梳妆镜,他们都能给卖出去,一把腰刀500两,够你造多少个坩锅了?”

        郝青咧开嘴笑了起来,与这些产品的高利润相比,投入的确是可以忽略不计的。

        苏昊继续说道:“然后,我们要建一家硫酸厂,也就是绿矾了。缸塔法制绿矾的图纸,我已经画好了,松生兄,你就催着郝大哥赶紧给你建起来吧。硫酸是化工之母,很多东西都需要用硫酸作为原料的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苏昊说的松生兄,是丰城龙光书院的生员罗余庆,他家里是开染坊的,所以他自幼就有一些化学底子。上一次苏昊让陈观鱼制硫酸,又以浓硫酸制作浓硝酸,再生产出硝化甘油,这一套技术最终都由罗余庆继承过去了,罗余庆还在苏昊的指点下,用硝化甘油为原料制成了黄色**。

        苏昊从自己在播州的亲身经历中,体会到了黄色**的价值。军队需要这种**,开矿也需要这样的**,苏昊决定未雨绸缪,先把硫酸厂和**厂建起来,这也算是大明化学工业的启蒙吧。

        罗余庆也是这一次随着陆秀儿等人一起进京的,听到苏昊的交代,他郑重地点了点头,说道:“改之兄请放心,小弟定不负兄之重托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最后,就是机械厂了。我说的车床、钻床、镗床等等,都要在这家机械厂研制出来。子先兄,你的任务非常艰巨啊。”苏昊把目光投向了徐光启。

        徐光启的脸上带着几分自信,他点点头道:“改之兄已经把道理说得如此透彻了,若是光启还不能把这些机械造出来,岂不是太丢脸了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我对子先兄是充满信心的。”苏昊说道。

        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苏昊既然想到了要在明代发展工业,首当其冲的,就是要把工业机床研制出来。各种机床的原理,苏昊大致都了解一些,比如最传统的车床,不外乎是一根能够高速旋转的主轴,加上一把能够水平进给的刀具。至于更多的细节,苏昊没有学过,但他相信,凭着明代匠人的聪明才智,一定是能够琢磨出来的。

        在这些天,苏昊把自己能够想得起来的一些机械原理都向徐光启做了一个介绍,诸如曲轴、凸轮、液压之类的,把徐光启听得如醉如痴。徐光启天生就是极具空间想象力的人,苏昊大致说出一个思想,徐光启就能够在脑子里模拟出相关的形状。经过几天的交流,苏昊最终决定把建立机械厂的工作交给徐光启去完成。

        苏昊当然知道,研制各种机械并非易事,可能在数年之内都很难有什么收益。但他也明白,这些事情总是需要有人去做的,一旦这些机械被研制出来,整个大明的工业加工水平就会跃上一个台阶,这将促成许多其他机械的诞生,其中也包括了苏昊向王锡爵等人说起过的蒸汽机。

        如果蒸汽机出现了,工业**就随之而来了,那将是一种什么样的场景啊。

        任务明确下来了,紧接着就是场地的平整、建厂房、雇工匠。所有这些都是需要用钱的,不过这些投入对于苏昊来说已经不算什么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在过去一年中,苏氏商行通过为军方造望远镜、采煤、卖石灰和磷肥等业务,挣到了几万两银子的利润。这其中,光是望远镜一项就挣到了2万两,虽然苏昊拿出了一部分用于勘舆营的训练,但剩下的仍然是大头。此外,考虑到与苏昊合作可能带来的庞大利润,董天章和杨来祯二位也拿出了一部分银两,声称是借给苏昊,用于启动的。

        良乡的这个工业园区,承载着苏昊的工业梦想,为了实现这个梦想,他是不吝惜往里面投钱的。

        时值农闲,四处打零工的农民很多,苏昊雇了一大批农民工,开始了工业园区的建设。为了管理这些农民工,苏昊从勘舆营里找了十几名比较活络的士兵,加上从董天章和杨来祯那里借来的几名伙计,组成了一个监工队,负责监督农民工们的工作。而整个监工队的领导,则是苏氏商行的大掌柜陆秀儿。

        工匠的招募也在热火朝天地进行着。明代的匠人地位不高,收入也很可怜。苏昊开出了优厚的条件,招募铁匠、金银匠、琉璃匠、木匠、泥瓦匠等。这些招募来的工匠,根据各自水平的高低,被分成了几个级别。高级的工匠充当工厂里的技师,做一些精细的工作;低级的工匠则安排在流水线上,做一些程序化的工作。

        为了避免技术外泄,苏昊与郝青等人反复商量,也想出了一些方法。比如说,将配方严格控制在自己人的手里,把一些生产环节拆分开,分别交给不同的工匠,使他们任何一个人都无法掌握整个流程的诀窍。

        除此之外,照着董、杨二位的建议,苏昊还和工匠们签了生死协议,规定如果工匠盗走工厂里的技术,将要承担最严重的后果。工匠们对于苏昊的这种威胁深信不疑,他们知道,像苏昊这种有背景的人,要收拾一个工匠实在是太容易不过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工业的种子已经撒下去了,要收获成果,还需要很长的时间,苏昊对此有着充分的心理准备。他把自己能够想到的工作思路都写成了文字,交给徐光启、罗余庆等人去执行,至于他自己,则收拾起行李,带着勘舆营,准备踏上新的征途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原来,王锡爵在无法得到内阁支持的情况下,与万历商量出了一个妥协方案,给苏昊找了一个施展才华的地方,这个地方名叫淮安府。(未完待续)